close

【病友知音】
#盧醫師(上)

# 「在兒癌病房裡,的確每個孩子都很辛苦,每個家屬都認為自己的孩子很嚴重,因此當家屬覺得醫護人員給予的幫助相對較少時,往往會有內心不平衡的狀況。醫病之間重點還是在於溝通,雙方若沒有良好的溝通,孩子會是最大的受害者。」
-----------------------------------------------------------------------------------------
故事開始(上)

盧醫師是一位血液腫瘤科醫師,在醫院已經工作數年,他有著專業的學識背景,治療過無數病患,也面對過無數家庭在確診孩子為血癌時的不知所措與驚恐。
對盧醫師而言,他認為這些家庭面對到的重大挑戰包含了在剛開始診斷為血癌時的衝擊、家中的接受度、孩子必須開始住院接受治療、以及最現實面的工作與經濟問題,其中的每一項都給了整個家庭相當大的難題與考驗。
「為什麼是我的小孩會生病?」這無疑是所有家長共同的疑問。癌症是一個重大的疾病,在接受這個疾病的診斷後,能否治癒,又是每個家庭常常在思考的問題。隨著病情的治療與進展,儘管孩子的病情可能會感到舒緩,但對於孩子與家庭而言,即便治療結束了,內心的壓力仍然未減,光是一個回診時看檢查報告的當下,對很多家庭心中都是一種煎熬,而當在孩子對於治療的效果反應不佳時,家庭的壓力更是只增不減。除此之外,隨著治療時間拉長,孩子就學的問題也要面對,應該就學抑或是繼續治療,對整個家庭而言都是兩難。
醫護人員還能帶給孩子與家庭什麼幫助呢?除了專業的醫學建議與治療、家屬對於疾病的疑問或藥物使用問題給予解答以外,盧醫師認為,醫病之間的理性溝通,對於整個病情而言,都是相當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環。
醫護人員的初心通常都是想要幫助病人,但在臺灣這樣的醫療環境中,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去付出這麼多心力照顧每一個生病的孩子,卻是個必須深思的問題。目前醫療環境中,護理師除了三班輪班,依目前大夜班的人力分配,護理師平均一人需要照顧十多位孩子,在人力資源的運用上相當匱乏,若有危急狀況發生,很有可能會發生顧此失彼的遺憾。在現在人力資源分配不均的狀況下,即便在兒癌病房,難免也都會有疾病程度嚴重性的高低,醫護人員自然會付出比較多心力在狀況不佳的病人身上,但每個家屬通常都認為自己的孩子很嚴重,因此當家屬覺得醫護人員給予的幫助相對較少時,往往會有內心不平衡的狀況。盧醫師認為,除了醫病之間的溝通與信任外,最重要的還是雙方需要互相體諒。在制度方面,盧醫師也誠摯希望護理師的比例能夠提高,讓每一位護理師都能好好照顧孩子。

(下集-未完待續)

 

 

【病友知音】
#盧醫師(下)

# 「癌症發病的每個階段,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該完成的功課,有些孩子來不及完成功課就先離開了,但如果社會大眾能夠了解這類疾病並給予幫助與精神支持,就能讓這些家庭更有力量走完剩下的路。」
-----------------------------------------------------------------------------------------
故事開始(下)

孩子生重病對於整個家庭是一個相當大的衝擊,然而絕大多數的家庭都未曾面對過如此的狀況。盧醫師期許協會在這方面能分成幾個階段幫助孩子與其家庭:對於生病初期的家庭,能有更多的社會支持,讓社會大眾了解疾病,包含病友經驗分享給予協助;對於正在住院的孩子,可以安排一些活動,不僅僅是針對孩子,也能夠是針對整個家庭本身,甚至將活動擴大到孩子與家庭一同參與,讓孩子能夠暫時忘卻疾病的疼痛,讓家屬能夠好好抒發心中的壓力。除此之外,盧醫師也希望已經治癒的病友能夠三不五時回來分享經驗,給予家庭一些幫助。比如,一些復發的病人,他們需要一些家庭、醫護人員的心靈陪伴與關心;而那些已經癌末的病人,更少不了大家的支持與陪伴。盧醫師認為,在臺灣目前兒童的安寧照護算是才剛起步,很多地方都還不夠完善,是需要一些資源和協助,讓這一塊可以做得更好。
醫護人員的角色是專業的體現,然而醫護的工作長時間處在高壓的環境下,不見得能把專業的建議好好傳達給病患。在漫長的治療過程中,要能有良好的溝通與信任,雙方都需要互相體諒與鼓勵。盧醫師期勉,在協會這個角色上,可以透過舉辦活動,讓醫護與家庭間能有一個環境好好地溝通交流,溝通的過程愈順利,對於孩子的幫助愈大,也助於彼此建立一個良好的關係,達到一個正向的回饋,創造出醫與病的雙贏。

(完)

 

 

F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mgcca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